0%

The Survivor in the Future World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作者:阮一峰
阮一峰

世界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变得比人类更强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最终将淘汰人类。”技术变革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构。绝大部分的人没机会参与这个进程,只能被动接受其他人安排自己的命运。在这个剧烈变化的年代,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幸存者?

目录

现实篇

世界会走向哪里?

2016年3月,谷歌公司的围棋软件 AlphaGo 横空出世,以4比1的大比分,轻松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2017年1月,AlphaGo 的升级版 Master,更是取得了对战人类的60连胜。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表明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类再没有可能,在任何思维游戏上面战胜计算机了。

新技术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但是这次似乎与上一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大量工厂职位不一样,信息技术革命创造出的职位,远远小于它消灭掉的职位。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它们的技术目标就是不需要人的参与!

由于通过奋斗爬到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正在变小。如果不能学会机器无法替代的技能,那么读不读大学,对你将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可能不读大学,你的处境还会好一些。

人类社会究竟走向哪里:忍受现实的不平等,还是在虚拟中重构平等?未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扑朔迷离,令人琢磨不透。

那些无用的人

2017年7月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讯大会上,日本首富孙正义就说过:”再过30年,鞋子都比你的大脑聪明。“过去几十万年中,人类大脑的“硬件水平”没有提高,但在未来30年间,人工智能的硬件水平(按电子元件数量计算)则可以增加100万倍!“那个时候,鞋子里内置芯片的电子元件数量,都比你的脑细胞还多。“

上一次的工业革命,体力劳动被替代了,比如,水车替代了拉磨,汽车替代了马车。这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智力劳动将被替代,计算机替代我们做计算和判断。

体力岗位没了,人类可以从事智力岗位。可是,智力岗位也没了,人类去干什么呢?

无人驾驶不仅会让司机和交警失业,而且长远来看,会消灭整个运输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比如,既然车辆可以自动到达目的地,那么送货的快递小哥也不需要了。

将来,不仅可能出现大量的失业(unemployed),还可能出现人们无法再就业(unemployable),因为他们没用了。低技能的工作,都自动化了;高技能的工作要求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投入。那些无法就业的人退休还太年轻,从零开始再学习又太老。

现在断言,人类在未来几百年里要灭亡,或许还太早。但是,人类社会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我们这代人就会亲历这场变化。它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的技术革命,希望你能够成为这场革命的幸存者。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试想一下,你花了多年的心血,孜孜不倦地投入和练习,终于掌握了一门赖以谋生的手艺,还进入了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通信业跨国公司。就在你觉得人生终于有一点安全感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几年之间,曾经的巨无霸土崩瓦解,不仅你的职位没了,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产品已经没人用了,全世界现在不生产任何塞班设备。你的手艺的价值变成了零。

简单说,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没了,而是你所在的那个行业没了。

程序员,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其实是青春饭。只有底层的技术,还有一些稳定性,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你学会一门技术,然后吃上三十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更常见的是,几年以后,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或者重新就业。

为什么中国很少见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因为他们上学时学习的东西都淘汰了,必须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你很难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雇佣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比雇佣你便宜得多。

其他行业的升级换代,不如技术行业那么夸张和激进。职业的安全感可以保持得更久一些,但远不是高枕无忧。技术正在取代人力劳动,比如财务会计这样的行业,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将来肯定不会需要这么多财务人员。“互联网+”从某个方面说,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取代一部分人力,更便宜地服务更多的顾客。

人类社会的就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终生职业”越来越少了。每个人都应该尽早打算,如果明天你的职业消失了,你该怎么办?

白领岗位的消亡

白领,一般是指那些有技能的人士,比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金融业者、律师等等,劳动主要以智力投入为主。通常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衣着整洁,穿白衬衫,所以叫做白领。

以前,白领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白领。可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机器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使得很多办公室职位变得不必要了。

美国曾经有一种工作,叫做”税务顾问”(tax consultant)。因为税法非常复杂,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所以你会请他帮你报税。这样就不用自己填写复杂的表格,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各种节税诀窍。可是,现在有报税网站和软件,你只要在电脑前回答几个问题,电脑就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报税,简单、快速又便宜。那些税务顾问发现,自己没法与软件竞争,只能纷纷转业。这个职业在美国已经开始消失了。

我再举一个更常见的例子。银行职员(比如柜台操作员)以前是一份可靠的工作,有稳定的薪水可以养家。现在不是了。如今,你去银行存款或者取款,会找柜台人员吗?不会,大多数时候你直接去 ATM 机。24小时服务的 ATM,正在取代一天工作8小时的柜台人员。

如果你说,柜台操作员不算严格意义的白领,那么信贷员算不算?银行都有一个信贷部门,这是银行利润的关键来源。信贷员负责寻找贷款对象和审核贷款,业绩往往与贷款挂钩,如果做得好,收入非常可观。

可是,现在有了“自动贷款”,比如支付宝的“借呗”业务,它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信用记录和支付能力,自动计算出每个人不一样的贷款额度。你只要点一下同意按钮,贷款一秒钟就到帐。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根本不需要信贷员参与。将来每个人、每家企业的数据都储存在数据库里,计算机自动评估能不能向你贷款、可以贷多少,那么谁还需要信贷员?

如果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很多银行职位都有消失的危险,比如风险控制、信用记录、外汇交易等等,软件都可以完成。对于现在这些职位上的白领人员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压力。

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这样的能力。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机器提供的服务是没有人性的,也不会有人格魅力,更不会感动人心。这注定了,有些感受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老奶奶在街上突然摔倒了,你会感到心痛和惊慌,要是一台机器突然故障了,你大概不会对机器产生同情心。所以,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人性的人,在计算机主导的时代,是有优势的;相反的,一个没有个性、人云亦云、千面一律、会消失在流水线上的人,则天然具有竞争劣势。

(2)创意。计算机只能根据算法,做出下一步行为,没法超出算法的范围。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算法,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人类则是难以预测的,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机器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就是创造力。目前,还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写出一部人类爱看的小说,估计将来也难有。另外,科学家曾经有过争论,计算机会不会“顿悟”?目前看上去,大概也是不会的。

(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就是企业家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团结所有资源,创造出超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计算机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

作为个人来说,人生规划的时候,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避免与机器“抢工作”。

穷忙的人生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那些没条件读书的人。穷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变有钱人。在強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没有学历、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是住笼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对于他们,最重要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怎么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

每天忙于工作,干到累死,但还是很穷,只能租屋住,没有自己的积蓄,一旦停止工作或者生病在床,生活来源顿时就成问题。田北辰体验的这种人生,社会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起名为“穷忙族”,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穷忙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穷忙族》一书中,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

根据报道,2016年上海送外卖最多的送餐员,是一位叫做何文妹的中年女性,至少送出了12214单。即使全年无休,每天平均也要33单,从午饭时间一直送到深夜,一刻不停。电瓶车的电瓶,一天要准备6组。车上插着两个手机,一个导航,一个接单。这种强度的劳动,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每单的送餐费是8元,这就是说,何文妹一年的送餐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扣除电瓶费、车辆维护费、通信费等等以后,净收入大概还能剩下8万多元。这是“送餐王”的收入水平,大部分送餐员的收入,应该远不如她,可能只有一半左右。上海的底层劳动者,收入基本就是这种水平。他们还要用这些钱支付房租。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就想睡觉,睁开眼就要去上班,日复一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不太可能有上一代那么多机会。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人的消费远不及年轻人。矿业、制造业、零售业、证券业……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上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还拥有依靠房地产翻身的机会,但是下一代人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你现在买入一套房子,十年后价值翻上十倍,完全是零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即使从小就努力学习,从很好的学校毕业,后来努力工作,但迎接他们的将是“长久的低薪、难升迁的职场、高昂的物价、买不起的房子……”。尽管你很努力,待人友善,有公德心,但就是挣不到钱,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可是工作又积累不了财富,于是,“清贫青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就成了大多数人必然的命运归宿。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大学

我一直相信,互联网教育是未来的方向。美国三个主要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Coursera,可汗学院

016年四月,Udacity 进入中国,推出了中文版“优达学城”,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干了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颁发网络文凭。它办了一个网上的“硅谷大学”,自己发文凭,名称是“纳米学位”。

“纳米学位(Nanodegree)是优达学城此前与 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联合推出的学历认证项目。学员在线学习,所有项目考核合格之后即可获得纳米学位。”
现在总共有12种纳米学位,包括机器学习、无人驾驶车开发、VR 开发这样非常前沿的领域。

官网这样介绍:

“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录取流程,对报名者唯一的要求是学习该纳米学位项目所必须的先修知识和技能。纳米学位项目采取自主学习模式,你可以按照你喜欢的速度完成项目。”
该公司宣称,国内的许多互联网公司(比如滴滴出行、优酷土豆、京东、新浪)已经认可了纳米学位。

会不会以后找工作,大家手里拿的不是大学文凭,而是网站颁发的文凭?如果雇主认可网络文凭,我们是否还需要大学文凭?

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举例来说,眼下就业前景最好的行业,我觉得有两个:区块链和VR。它们在五年前都是不存在的,那时就业最好的是苹果iOS系统的应用开发,可是再往前推五年,它也是不存在的。伴随着它们的是,很多旧工作岗位的消失,比如塞班、黑莓、Windows Phone的开发。

这种情况下,大学应该教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现在根本还没有出现。因此,大学只能重点教基础类课程,而且各个方向都必须教到,因为不知道学生将来会用到哪个方向的东西。这样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的各种基础知识,其中许多对人生来说是没用的。学生常常感叹,考试一结束,有些课程这辈子再没有用到的机会了。

更糟糕的是,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一些二三十年前毕业、然后一直待在大学里、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人制定的。 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早已过时了。这样的人指定你应该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你学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经过本科四年,不要说领域专家,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迷茫困惑的、市场滞销的年轻人。

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但是,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等你真正走上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换句话说,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

大学课程是为学术生涯打基础的,不是为职业生涯设计的。所以,你确定要投入某个职业,合理的选择不是先上大学,然后再找工作,而是一开始就接受职业培训,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各种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课程。

注意,我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说知识(尤其是非学术的知识)不一定要通过大学获得,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学习和教育变得比以往更重要、更关键。但是很不幸,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已经完全过时,传授的知识有用的少,没用的多;传授方法仍然依靠灌输和记忆,而不是启发和理解,极其低效,浪费学生的时间,打击学习热情,磨灭对知识的兴趣;对年轻人的成长,正面影响少,负面影响大,而且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以前,人生的选择很少,你不得不去读大学,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社会还把很多机会与文凭挂钩,先有文凭,然后才能有就业、职称、住房等等。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文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那些与文凭挂钩的东西,正在一项项脱钩。

互联网将教育的自主权,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里。上什么课程、什么时间上,都完全由你决定。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夜晚和周末,学习网络课程。这样的话,不仅早早就会有收入,而且只学那些对自己最有用、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效率很高。如果发现对学术有兴趣,将来再回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也是完全可以的。

等到22岁,别人刚刚开始找工作,还在为归还学贷发愁,你已经有了四年工作经验和一些积蓄,认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开始向事业的高峰冲刺了。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为什么上班和下班已经过时

“未来,一个人越优秀(优秀的定义为“拥有很难被替代的知识或技能”),受到的限制就越低,他将有足够的权利来选择如何工作,利润如何分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等,也就是说,他将同时拥有自由和财富。远程工作将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互联网带来的远程办公,将会引起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下一代人也许根本没有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的概念,他们只需要打开电脑,看看接到了什么活就可以了。

职业篇

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

资方和劳方的利益是对立的:工人少拿一点,老板就多赚一点。这一点并没有问题,利益分配总是这样。

工作的乏味和令人厌倦,其实是公司的一种制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利益。

首先,一个优秀能干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现在这个社会,人才流动很快。能力强的、聪明的人,虽说给公司带来不少利益,但是做几年就远走高飞的情况非常多。他们的离开就会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补上,公司的元气大伤。

公司发现,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一旦流程化,员工的工作就变得很单调了,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在里面。什么创意、可靠性、稳定性等等,都有专人做了,你就只需要按照手册,做好你那一份事情就可以了。最后,对公司来说,就是谁离开了都不重要了。规模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就越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工作流程化以后,如果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就算没有病,也会被活生生逼出病来。富士康的工人跳楼,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我更多思考的是,怎样离开这个制度,还能够活得下去。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离开这个制度的。而且,在这个制度中,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进而顺利地毕业,从劳方摇身一变成为资方。因此,建议是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以为进大公司就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在大公司里面,想要技术上有造诣,工作经验的积累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不然,路就会越走越窄,公司迟早会让你来承担成本,通过摆脱你来降低成本。

母鸡与前端工程师

前端编程入门,确实不难,可以短期速成。只要你对计算机有基本的理解,哪怕编程零基础,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也能做出网页和App。
如果你确实想改行,我觉得,这基本上是一件好事,你应该选择那些更有前景的职业。但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编程。现在那么多人一窝蜂学习互联网开发,肯定有人将来会后悔。

你最好事先知道下面三件事,再考虑加入这个行业。

首先,你应该热爱编程。

职业程序员每天都必须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面,与机器对话的时间,远超过与人对话。如果不是真心热爱编程,这会很难忍受,简直像是一种惩罚。让一个人在他不喜欢的事情上面,筋疲力尽地干上几年甚至几十年,那是多么痛苦的人生。

其次,编程本身虽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是中国的现实却更像一种体力劳动。

由于运营活动太多,开发是做不完的,App 必须不断地推出新版本。工作量常常是超负荷的,任务排期一个接着一个,中间根本没有喘息时间,同时做多个项目也是家常便饭。每个项目都有截止期,做不完只能加班。这样说吧,制作网页本身是有趣的,但是像流水线一样的“制造”网页是乏味的,好比养鸡场的母鸡不停得下蛋,每周必须完成5个蛋的指标。

最后,这个行业的新陈代谢很快。

快速的技术更新和极大的工作强度,使得年轻人具有天然的优势。等到职业生涯后期,你的开发速度开始慢下来,就是你被更年轻的人取代的时候。一只母鸡一生中,大约总共可以生2000枚鸡蛋,你的一生中可以制作的网页(或者 App),大概也是一个常数。

如果你不喜欢编程,体会不到代码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是为了一份好的薪水,就跑来干,那就是很糟糕的选择。想一想如果十年前,你听说国际贸易很兴旺,高考志愿就填了国际贸易,今天会怎样呢?

你应该选择,那些让你产生最大兴趣和热情的职业。 因为未来所有行业,低端的、低技能的岗位都会被机器取代,只有技能最强、最有创造性的人不会被淘汰。兴趣,也只有兴趣,才会让你产生不倦的热情,钻研下去,变得更优秀。

你的命运不是一头骡子

骡子并不知道,为何要把如此重的铁管背到山顶,就是因为主人要求它这么做,就任劳任怨地干了。哪怕有那么一瞬间,它的内心有过一丝抗拒或疑问,主人一施压,它就不再追问了,回到正常的状态,默默地听任摆布。

我从这头骡子身上,想到很多人不也是这样,背负重压,被推着前行,却不知为何。他们埋头勤奋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交付的每一个任务,别人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却没有思考过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说起来,中国人与骡子真的有很多相似性。一方面,许多人背上的生活压力,不会比那头骡子小多少,尤其是底层民众。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勤劳和忍耐能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重要的一点是,骡子只能接受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骡子是确实没有办法,它不会思考,没有能力抗拒命运的安排。人可以思考,也有行动能力。我感叹的是,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放弃,这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天赋,“自愿”像骡子那样活着,还说“这就是命,能有什么办法呢”,或者”我也不知道啊,除了这个,我还能干什么“。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说,”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什么接受命运的摆布、放弃思考能力。为了多赚一点钱努力工作,不是很合理吗,跟骡子扯得上关系吗?”

当然,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合理的。骡子为了生存,必须俯首听命。但是,21世纪的中国青年,生存本身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在这样一个产能和资本过剩的时代,除了赚钱以外,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认真的思考,不要让”赚钱”成为思想懒惰的借口。退一步说,就算你像骡子那样活着,真的赚到了很多钱,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一头骡子是正确的事情?

我见过许多年轻的程序员勤奋工作,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编码,周末也来加班,努力完成公司的一个个目标,从来不问、甚至不想“这种需求对不对”、“这个功能有没有必要”,更不要说想一想“我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中国的现实也很残酷,公司的哲学就是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想做就离开。

我可以想象,等到九月盛会召开时,工程完成,山头亮起灯光,与明月共同照映山脚下的西湖,平湖如镜,游人泛舟,夏夜凉风吹拂,何等的美景美事。骡子参与了这一切的创造过程,但是有谁会记得它们呢,它们的宿命就是接着去下一个工程背铁管。

更糟的是,当骡子老了、病了、残了,背不动钢管了,你觉得等待它的命运是什么?

骡子只是施工队的工具,跟锄头或者扁担没有本质区别。但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活着不是为了被动地被他人使用,而是应该要有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人应该过一种有乐趣、有追求、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不能像骡子那样被推着走。

为什么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大多数人之所以工作,不是因为热爱工作,而是因为这样可以挣到钱,可以有保障,得到安稳的退休生活。但是这一切看上去很难实现了,如今你必须忍受着疲惫,工作更多年,到头来发现,你的养老并没有保障。

为了老年生活有保障,你不得不拼命工作,挣更多的钱。但是,这条路上已经挤满了人,很可能你为雇主投入了100%的心力,年复一年,到老还是在为生存挣扎。

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反正已经是这种处境了,为什么不索性换一种活法呢。如果不喜欢这个工作,你是否还要继续下去,熬到退休拿养老金?如果养老金是镜花水月,为什么不趁早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与其等待别人决定,你应该在什么时候退休。你也可以做一回命运的主人,哪天觉得没意思了,拍拍衣服说,从现在开始我退休了。以前这是痴人说梦,现在可不一样,因为你的机会成本小多了,养老金几乎肯定不值得期待。

你可能还是会说,上面的话是一派胡言,没工作了就没钱,没钱怎么活?不,这不是空想。事实上,美国早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一个普通的工薪族,怎么样才能在40岁退休?结论是,完全可能做到。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了1926年至1976年的证券投资回报率,发现存在一条经验规则:如果一年的支出小于投资组合的4%,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这被称为“百分之四”规则(Four Percent Rule)。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的证券投资有100万,而每年的总支出为4万,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根据研究,你有94%的概率,每年提取4万元,连续提取超过30年。

刚开始,美国人自己也不相信这个规则是可靠的,有人在1994年做了一次实证检验,故意选择1938年到1972年这段大熊市,每年取出原始投资金额的4%。结果令人震惊,一直要到33年以后才会把钱取光。这还是熊市,如果碰到大牛市,连续取款的年数还可以延长。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用这个规则,来安排自己的退休规划。而是用它来证明,只要管控好支出,提前退休在财务上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两个不利因素也要考虑到,一是医疗支出很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另一个是现在全世界的利率,要比上个世纪低很多。不过正常情况下,除了医疗支出,你的其他消费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因此,除了原始积累,你最好还有其他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房租收入、版权收入、债券收入、人寿保险的收入),这样应付冲击的能力就强一些,提前退休就更有把握。

提前退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行得通,但是如果你很早就开始提前规划,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你对自己的消费有严格的纪律,就完全有可能做到。

提前退休并不意味着,从此你什么也不干了,而是让你有机会,在一个自己有热情的领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一旦你体验过,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自由安排时间,你就完全回不去了,再也无法忍受那种大公司小隔间的呆板压抑的生活了。

45岁以后的人生

为什么 IT 公司都是年轻人的天下?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工作强度太大了。IT 公司的加班是家常便饭,业务越忙、加班时间越长。很多团队都采用“996”工作制: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六天。杭州有一家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天天半夜12点,办公楼灯火通明,门口等着接生意的出租车排成一长队。有一项统计《2016年 IT 公司加班时间排行榜》,华为排在第一位,平均每个工作日加班3.96小时,第二位是腾讯,加班3.92小时。

人的生理和智能的最高峰是20岁~30岁这个年龄段。过了30岁,身体就慢慢走下坡路了,思维也不如以前活跃了。年轻的时候,长年累月的加班或许还可以承受,等进入中年,再这样拼,你的身体吃得消吗?加班好比折旧,加班越凶,折旧越快。我见过很多程序员刚过30岁,但看上去好像40岁,长期的缺乏运动和工作压力,使得他们的身体有着各种疾病,实际上已经不能承担高强度的工作,或者 deadline(截止期)的赶工压力了。

另一方面,即使你可以咬紧牙关撑下去,家里人答应吗?父母和妻儿天天看不到你,她们能受得了?万一父母住院,或者小孩在幼儿园被其他同学打了,你能不闻不问,继续全部心思扑在工作上?

IT 公司缺少老员工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老员工没优势。

老员工的优势是经验和人脉,可是在 IT 行业,这两样东西都不是特别重要,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没多久就无人问津。最近的行业热点:共享单车、直播、VR、区块链、O2O……都是新事物,史无前例,大家都没经验。谁占领了市场,谁就成了标准。而且,新事物的市场往往主要是青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最快最高,用“90后”去设计产品、打开市场,可能比使用“70后”有效得多。

这个行业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技术。技术进步的速度,比市场的变化还快,每年都有大量新技术出来。你22岁大学毕业入职,等到10年过去了,32岁时你大学里面学到的东西都没用了,你必须和新人一样从头开始学习新技术。你也许会说,怎么可能都没用呢,难道微积分、统计学、编程原理这些都没用了吗?问题是新人也学过这些啊,而且他们刚刚学,不像你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企业发现,新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连续加班,可塑性高,又比较听话,不像老员工,资格太老而变得油滑,一有不满就公开抱怨,或者上班时间经常到吸烟区吞云吐雾。

更糟糕的是,老员工的工资比新员工高得多。如果老员工没有能力优势,反而拿着比新人高几倍的工资,对企业来说,应该怎么做,就不言自明了。

中国的 IT 企业里面,第一线员工干到34岁时,大概已经拼搏了10年以上,再拼命有点力不从心了。对企业来说,该员工最能创造价值的巅峰也已经过去了。等他到了45岁,如果还没有当上高管,很可能已经创造不了价值了,再留着他反而可能有负作用,让企业变成松松跨跨的养老院。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传言可信,因为符合逻辑。如果员工都是奋斗者,你说谁更容易有奋斗精神,25岁还是45岁?

好在 IT 行业的工资现在还是不错的,即使45岁退休了,生活水平也不会一时下降太多。如果能够拿到公司的股票,而公司又非常成功,那么可能不用等到45岁,你自己早早就走了,享受生活不再为人打工了。

马云在湖畔大学对企业家上课,第一课就说: “小公司的成败在于你聘请什么样的人,大公司的成败在于你开除什么样的人。大公司里有很多老白兔,不干活,并且慢慢会传染更多的人。”可见最成功的企业家早就认可这种做法。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你的雇主如果没有你,是不是就会有重大损失?一个新人或更基层的员工接手你的岗位,他/她能不能上手,而他们要求的报酬又会是多少?

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活得更长更健康,但也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有用了。将来也许每个人都要选择两次自己的人生:一次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另一次是45岁没有工作时。

你的B计划在哪里?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现在的工作干不下去了,未来怎么办?

B计划就是你的消防通道,万一人生发生火灾,你知道该往哪里走,避免乱跑乱撞,被大火困住。

本质上,B计划是人生的一种风险控制。你也许见过各种商业计划书,其中必不可少的几个章节是《备用方案》、《应急预案》、《风险控制》……如果你尝试给自己写一份人生计划书,这些章节的内容就是B计划。你可能永远不会用到这些章节,但是它们的存在,会让你的人生少一些风险,生活得更加安心。

一旦有了B计划,我建议,最好立刻动手做一些准备。不一定为了真的实施,但至少让它从一个很模糊的设想,变得稍微具体一点。千万不要只是想想而已,人生缺少的就是行动,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后面的旅程。

最后,如果真的到了下决心的那一天,你可能还需要一点勇气。B计划并不容易,但是提心吊胆地维持一份毫无乐趣、前景灰暗的工作,也是不容易的。这就是为什么,B计划要选择那些能鼓舞自己、唤起热情的工作的一个原因,这样比较容易产生勇气。

正常情况下,B计划可能不会立即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但是你可以从中获得自由、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以及从此不用忍受大公司晋升阶梯上面挤破头的压力和窒息。即使初期没有成功,你也可以借此获得转型的其他机会。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通过B计划,实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美国的”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正是因为在食品店当经理被解雇了,才不得不自己开店的。

创业篇

为什么创业?

创业是一条可行的路。在我看来,它的主要目的还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掌握人生的主动性,不再听命于雇主的差遣。

”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创业能否成功影响不大。创业公司能否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宏观经济肯定有一些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创业者。

就算发生真正的经济寒冬,做一只开着小公司的蟑螂,可能也比为别人打工更安全。你的客户可能因为付不出钱,而放弃你,但是你不会一下子失去全部的客户。但是如果你为别人打工,就可能被”一次性裁员“。

要是你辞职创业,结果创业失败,找不到工作,那可怎么办?

如果你是销售或者市场人员,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技术人员,好的工程师总是能找到工作的。你也许对新工作感到不满意,但是至少不会饿死。

真正重要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何时动手。如果你本人的素质过硬,在经济危机中你也能成功。如果你本人的素质不行,即使经济一片繁荣,也救不了你。有些人的想法是”宏观经济状况不好,我最好避免在这个时候创业“。这种想法的误导性,不亚于在经济泡沫时期某些人的想法,”我只要赶上这个时候创业,就能发财“。

如果你很确定,你现在就想做一件事,那么就不要等。对于那些确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来说,行动的时间永远是现在。

创业方法论

第一,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Google 的口号是 Act differently,苹果公司的口号叫 Think Different。

第二,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如果你正在开创一家公司,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第四,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第五,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发生崩溃。

第六,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开发产品时,记得问三个问题。
1、它有用吗?(Is it useful?)
2、它易用吗?(Is it easy to use?)
3、它用起来令人愉悦吗?(Is it delightful to use?)

创业家孙陶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应该问自己五个问题。

1、给谁用?
2、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3、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4、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5、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从扎克伯格创业初期,Facebook 的办公室就贴着下面的标语,作为行动准则,激励员工。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代码赢得争论。(Code wins arguments.)
快速行动,破除陈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保持专注,持续发布。(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经营模式

创业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想好你到底要干什么。在动身之前,你必须确定前进的方向。创业可不是旅行,你不能先把背包收拾好,然后再考虑去哪里。这就是为什么在融资之前,创业者都要先写一份《项目计划书》 的原因。

一般来说,在正式动手之前,你已经想好了自己要从事哪个行业。你的心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你觉得由你来提供某种产品或者服务,应该是可以赚到钱的。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自然了。你就要筹划,如何把这种产品或服务生产出来,如何把它们送到消费者手中,如何才能取回货款。一句话,你要想好通过哪些步骤,你的“点子”可以变成现实。在管理学中,这些步骤就被称为“经营模式”。

通俗地说,所谓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即企业如何将自己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效组合,产生现金流入的一系列方法。它是你创业成功的关键。哪怕你的产品很普通,但是只要你的经营模式很出色,那么你照样能够成功。

我来举一个例子。假定你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油炸出美味的鸡腿,你决定通过炸鸡腿来创业。那么接下来,你就要开始思考你的经营模式了,也就是你打算怎样来经营炸鸡腿这个事业。

显而易见的经营模式是,你自己去开一家炸鸡腿店。这种模式比较常规,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是肯定很难在短期中就取得大的增长,而且开店很辛苦。但是,还有另一种不用自己开店的模式,那就是你向其他餐馆免费出借炸鸡腿的机器,条件是他们每售出一支鸡腿,你就提成5毛钱。看上去第二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更容易一些,而且增长的空间比较大。试想一下,如果全国各地都有餐馆出售你的炸鸡腿,那么你会赚到多少钱?

事实上,这就是肯德基连锁快餐店(KFC)的发家模式。1952年,62年的退休上校哈兰德•山德士经营餐馆失败,他不得不寻找新的经营模式,后来他想到了出售炸鸡配方的主意。新的经营模式最终创造出一家年销售额高达80亿美元的快餐王国。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好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制定经营模式的窍门,就是使用倒推法,从最终消费者开始一步步倒推到生产阶段。你可以按下面的顺序,向自己提问:

第一步:谁来购买你的产品?为什么购买?市场有多大?
第二步:客户愿意付多少钱购买你的产品?竞争对手是什么价格?
第三步:客户在什么地方能买到你的产品?
第四步:为了让客户买到你的产品,你要付出多少销售成本?
第五步:你要生产出这些产品,能够负担的最高生产成本是多少?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你就可以整理出经营模式的大概轮廓,其中包括这样几个要点:产品定位(最终消费者如何看待你的该产品)、原料(你的上游厂商是谁)、生产过程(产品如何生产出来)、定价(你卖给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价格分别是多少)、经销渠道(你怎样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你的产品?存在哪些中间商?你如何向他们付酬?)、营销(你如何让消费者了解你的产品)、市场的进入壁垒(你的竞争对手会不会轻易地复制你的经营模式)、规模的扩大(如何扩大业务)等等。

成功的经营模式,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你可以看看,你的经营模式是否具有这些特征。

(1)这种模式最终应该能够实行盈利。无法实行盈利的企业,迟早要关门,所以盈利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你可能会经历一段日子亏损的痛苦煎熬。这个时候,你要研究亏损的原因,学会区分这到底是因为经营模式的缺陷,还是属于企业经营步入正规前的正常磨合期。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根据现金流来判断,如果你的项目迟迟无法产生现金流入,或者现金流入始终处于萎缩状态,那么很可能就说明你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

(2)你的经营模式应该是不容易被复制的。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可以很容易地开出一家同你一模一样的企业,那么你的麻烦就大了。你必须保证能够向顾客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者说顾客只有在你这里才能买到的东西,否则的话你就会做得很辛苦,陷入价格战的泥坑,劳碌了一年,年终时收益寥寥。如果你不能保证有独门技术,那么确定细分市场,然后着力建设自己的品牌是常规的做法。

(3)你的经营模式应该具有可扩展性。通常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企业规模很小,只服务少数几个客户。这个时候,你的经营模式能够奏效,并不等于说将来企业做大以后还能奏效。很多成功的小企业,一旦扩展经营规模,向大企业的级别跃升,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利润的增长开始变缓甚至亏损。你在10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也许不是很难,但是在1万个、10万个、甚至100万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是难度完全不同的事情了。这里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法,只有靠你自己慢慢摸索,毕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机会变成世界500强的。但是好在很多时候,一个小规模的市场就能保证企业的存活了。

(4)你的经营模式不应该包含太多的个体因素。这里的意思是,不应该太依赖单个的个人或企业,不管他是员工、还是供货商或客户。如果你的公司很依赖某一个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你自己,那也意味着你的公司存在很大的制约性,风险很大。要是有一天,你失去了这个人,那么你的公司就有一落千丈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公司不太依赖某个特定对象,那么在转让和上市的时候,就容易得到一个好的估价。

在制定经营模式的时候,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是你需要避免的。

(1)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容易开办,就去开办这种企业。 前面已经说过,容易复制的经营模式往往不是成功的经营模式。

(2)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很有趣,就去开办这种企业。 因为有趣并不代表它会成功,而经营一个失败的企业,肯定是非常无趣的。事实是,经营很乏味的企业,反而容易生存下去。

(3)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自由职业者,还是属于企业家,两者适合的经营模式是不同的。自由职业者喜欢创业的自由,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更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企业管理的琐事拖累。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一项赚钱的事业(business),他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愿意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管理之中,哪怕每周工作60个小时也无所谓。

(4)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实际上,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想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赚钱方法是很难的,你更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经营模式。因为既然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可能成功,所以你不至于走入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而且你还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不要在功能上竞争

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哪一个取向优先,多功能还是易用性?

昨天,我读到了硅谷产品经理 Andrew Chen 的文章,顿时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

他说,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要在功能上竞争。如果你的产品的核心概念行不通,那就重新定位这个产品,而不是为它添加新功能。你必须牢记在心,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

如果市场上都是复杂的企业级工具,那就开发一个针对个人用户的简化版;如果市场上都是很正式的高端葡萄酒,那就开发一种便宜的、针对年轻人的、更休闲的酒精饮料;如果市场上都是提供长篇Blog服务的网站,那就开发一个很简单的、每次只能写140个字的网站;如果市场上都是技术性的、廉价的电子设备,那就开发人性化的、高价的电子设备。

总之,你要做的不是添加功能,而是做一个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

下面是开发新产品时,几点可行的做法:

(1)你不是做一个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而是做一个”不同”的产品。
(2)你只提供部分功能,但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如果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好,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应该重新定位你的产品,想想它能向消费者提供哪些不同的价值。
(4)在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大变革之中,作为个人,怎样才能不被淘汰,生存下来,平安过完自己的人生?

一方面,你需要掌握各种必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你必须有一些正确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指导。它们是你前进的方向,一举一动的依据。如果方向错了,再大的本事、再刻苦努力也无济于事。

美国著名出版家 Tim O’Reilly (O’Reilly 出版社的创始人和老板),曾经谈过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他给出了三条原则,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人生观。如果你做的事情,符合这三条,那就属于重要的事情,值得做下去;否则,你最好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就此罢手。

不要只盯着钱
青年人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太关注钱,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钱的作用在于,你能用它来干自己想干的事。钱本身并不是生活的目的,你自己想干的事才是。钱就好比汽油,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汽油,而是为了让汽车加满油之后,去那些你想去的地方。

不要去想你怎样才能赚到钱,而要去想你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你要相信,如果你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你就一定能够赚到钱,虽然未必很多。

不要让自己变得太现实。你应该有一些更远大的追求。

”Make big dreams, because if you don’t, you will end up in small places;
Take small steps, otherwise you will end up with big troubles。“
中文翻译是:”梦想要大,否则走不远;步子要小,否则会摔跤。“

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更关心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回报,而不是什么时候能做出更大的成果,这通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你的人生可能走错了路,你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果你干的事情,不能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能抵消成本,那就别去干它。

典型的例子就是彩票和博弈。如果你把博彩当作自己的事业,那就太危险了。因为彩票业作为一个整体,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反而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

很大程度上,证券业同博彩业是类似的。许多青年人迷恋炒股,无异于将人生投入赌场,最终只能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而一无所获。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你要回避”零和游戏”,绝不参加像彩票那样的”负和游戏”,而要去做那些为双方带来共赢的事情。

任何真正成功的人生,都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生;任何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如果一个朋友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正面的反馈,交往就无法维持;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不值客户支付的价钱,客户就会流失,企业就会关门。我们的人生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双赢的价值交换,达到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目的;整个社会通过这样的交换,实现了繁荣和进步。

马云总结阿里巴巴成功经验的时候,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机会,就是为他人创造机会。“如果你可以为别人带来机会,别人就会愿意加入你、帮助你,从而你的事业就有机会做大。这才是淘宝网从一个小网站,变得像今天这样规模的根本原因。

符合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

人类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这注定了人类是一种短视的动物。我们无法跳脱局部的和短期的视角,来判断自己的利益,尤其不愿意用短期的牺牲,来换取长期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事,都是由非营利性组织来推动的原因。

但是,这样是不对的,是用现在换取将来。规划人生的时候,必须有长期观点,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发展。因为人生太短暂,一旦走错路,将来再想回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必须非常小心,必须多考虑将来的需要。

另一方面,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子孙的利益。所有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你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你对集体的价值之上的,所以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往往对其他人也是重要的。除了你自己的立场,你还必须站在其他人的立场,判断某件事是否重要。

时间管理

你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的时间。一旦你将自己的时间,投入某项事业,就无法投入其他事情。你最输不起的也是时间,被浪费的时间是无法挽回的,根本没有机会翻盘。

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那么人生总共的时间只有900个月(75乘以12,等于900)。你浪费了一个月,就是浪费了生命的900分之一。

你要利用好时间,创造出对你最大的价值。所谓工作,就是你用自己的时间换取别的资源,比如金钱。如果时间管理得好,你在相同时间内比别人做得更多更快,就能换取更多的资源。

下面七句话都与时间管理有关,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到,可惜目前都还没做到。

“进程切换非常昂贵,避免多任务,保持单进程。”

不要同时做多件事,结果可能都没做好,还拖长了工作时间。

“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高效工作,每天最多4小时。”

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高效工作只能持续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就都是低效工作了。

“划分任务的优先级,不要把’急切’当作’重要’。”

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做所有事。最重要的事,应该首先做。

一个有用的技巧是,将所有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分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优先级最高,第四象限最低。

“起床后,不要查看邮件和微信。”

早晨精力最充沛,消耗在邮件和微信就太可惜了,应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而且,邮件代表对别人优先级高,不等于对你优先级高。你的时间到底属于谁?你自己,还是某个给你写信的人?

“避免开会,因为人类已知的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开会。”

越大的公司,越无法避免开会。但至少不要参加与你无关的会。站着开会,也许是一个缩短会议时间的好办法。

“早晨4点起床,到了中午,你就完成了一天的任务。”

早晨4点起床开始工作,你会发现每天的时间多出了好多。有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四点起床》,就是讲这个观点。

“你没空时不会做的事情,有空了也不会做。”

世上并没有拖延症,只是不想做而已。如果可能,应该尽早放弃你没有意愿去做的那些事。而那些没有时间也会去做的事,才是你应该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每天早晨,你不应该把收邮件当做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它会降低效率
它不属于你的待办事项
它是缺乏目标的借口
被动与主动
寻找借口
没法设置时间限制
它带来期待
如果你”必须“收邮件……

大坑和小铲子

一、

你的目标是要找到地下的金子,但是你不知道它埋在哪里,也不知道埋得有多深。你只知道,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偶然走在路上,就在草丛里捡到金子;运气不好的话,在地底挖一辈子,依然两手空空。

你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小铲子。可能因为没有资金,或者没有人脉,总之,你只搞到了一把小铲子。悲惨的人生,不是吗?

你一个人,加上一把铲子,开始了寻找黄金之旅。

长途漫漫。

二、

现在,你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留在一个地点,挖一个大坑,但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挖到地下的金子。

选择二:每个地点挖5米,如果找不到金子,就换个地方再挖。结果你挖了几百个小坑,而不是一个大坑。

请问你会如何选择?

三、

换一种方式思考。

你在推销一种产品。你给一个客户打10个电话,他可能就会买,也有可能还是不买。换成给10个客户每人打一个电话,你可能会得到10次拒绝,也可能某人一个电话就被说动了。

你会如何做?

四、

推而广之,如果你在经营一项事业,你就有两种策略。

策略一:单一化策略。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地挖坑,通过长期重复性的付出,创造价值,赢得他人的信任,把产品销售出去。

策略二:多元化策略。你四处出击,到处挖坑,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这时,你最好期望你的眼光很准,能找对地方,一旦将产品投入市场,就立刻能打开销路。因为你的铲子很小,如果金子埋得很深,你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五、

有些人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大铲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铲子大,他挖一下,等于别人挖十下,那么也许他可以多挖几个地方。

更多的人只有一把小铲子,其他的都要靠自己。这种时候,你最好不要采用第二种策略,因为埋得浅的金子都被大铲子或者幸运儿挖走了,不会留给你的。事实上,你唯一的机会就是在一个方向不停地挖。当然这样做会比较辛苦,而且挖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找到金子。但是不管怎样,如果你没有中彩票头奖的运气,这是唯一可能奏效的方法。

六、

你必须认识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找金子,是所有人都在找金子。那些容易找到的金子,几乎可以肯定,一定已经被别人捡走了。那些有高级设备的人,把埋得浅的金子,也挖得差不多了。这就是说,第二种策略实际上是无效的,就算你挖一千个小坑,也找不到金子。

你唯一的策略,就是认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往下挖,直到挖成。你很可能还是不会找到金子,但是在往下挖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其他有用的矿物。而且,由于长期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你会对周围一切极其熟悉,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附近的人遇到各种问题,也会来找你征求意见。

另一方面,风沙来临的时候,那些小坑都会被掩埋,只有你的大坑会留下来,成为地面上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小坑都会慢慢荒芜,野草覆盖,人们再也无从发现它们,只有你的大坑还能被后代的人们辨识出来。举例来说,古罗马都是石头建筑,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和昂贵,可能一年只能造一幢,但是两千年过去了,很多建筑都留到了今天;古代中国都是木建筑或砖瓦建筑,建造起来比较容易和廉价,可能一年可以造几十幢,但是根本留存不下来,完整的唐朝和唐以前的建筑,现在完全找不到,就连许多清朝的房子,现在都腐烂得不像样子。

人的一生最好留下一些东西。因为你挖了一个大坑,人们会记得你,你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被拒绝,也是一种肯定

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

即使现在,我每天在生活中,还是会遭到拒绝。朋友想安慰我,但是我却要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

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If you aren’t getting rejected on a daily basis, your goals aren’t ambitious enough.)”

丘吉尔说过,“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Success is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enthusiasm.)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

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

创业者需要知道的50句话

网上有很多创业的经验谈。David Cummings 从中总结了50句话,放在一起看,确实很令人收益。

1、

只管去做。

Just do it

2、

99%的决策,都可以更改。

99% of decisions aren’t permanent

3、

招人要慎重,解雇要快速。

Be slow to hire and quick to fire

4、

工作成效必须有评估。

Measure what you manage

5、

客户比竞争对手更重要。

Competition isn’t as important as the customer

6、

95%的创业公司不应该融资。

95% of startups shouldn’t raise money

7、

加入创业者团体。

Join a startup peer group

8、

快速增长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每个员工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The biggest challenge with growth is keeping everyone aligned

9、

价格战走不远,客户服务才是根本。

Price differentiation doesn’t last long but customer service does

10、

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选对了时机。

Market tim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homeruns

11、

让客户成为你的销售员。

Empower customers to help sell new customers

12、

为你的团队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

Create the best environment you can for your team

13、

与其乱猜答案,不如提出正确的问题。

Asking good question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uessing the answer

14、

建立各种人际关系,日后会帮到你。

Build relationships before you need them

15、

开始谈判前,就做好不成功的准备。

Always consider the best alternative outcome before beginning a negotiation

16、

在经营外部业务和管理内部运作之间,正确分配时间。

Consciously balance tim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vs working on the business

17、

你只有一次机会,得到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You only get one first impression

18、

你一开始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最终让你成功的事情。

What you start out doing isn’t likely where you’ll find success

19、

搞对公司文化,一切就会井然有序。

Get the corporate culture right and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

20、

不要去想将来如何退出,这就是最佳退出战略。

The best exit strategy is to not need one

21、

网站最大的敌人,就是浏览器的“后退”按钮。

The biggest enemy of websites is the browser Back button

22、

经常性收入是收入的最好形式。

Recurring revenue is the best form of revenue

23、

不要过河拆桥,世界很小,你会有报应的。

Don’t burn any bridges as it is a small world

24、

建立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品牌,然后围绕它把各方面都做好。

Build a niche brand and curate all aspects of it

25、

创业公司的循环往复,是健康的迹象。

Pivoting and iterating is healthy in a startup

26、

永远要求供货商提供折扣价。

Always ask for a discount

27、

不要以为,天底下只有你想到了这个主意。

Your idea isn’t unique

28、

与他人分享创意,会让你得到意料之外的好处。

Sharing your idea with others will lead to benefits you can’t predict

29、

越简单越好。

Keep it as simple as possible

30、

人们认同公司,甚于认同产品。

People identify with companies more so than products

31、

花钱请专业人员(律师、会计师等)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值得的。

It’s worth paying a professional (lawyer, accountant, etc) to 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32、

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习惯于你得到的决策信息永远在变。

Set goals and adapt to changing information

33、

讲故事是最有力的推销手段。

Storytell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marketing

34、

大多数创业公司,最初为自己的产品定价时,都定得太低。

Most startups initially price their product/service too low

35、

一定要有思考的时间。

Make time to think

36、

关注公司的节奏、统计数据和优先任务。

Focus on rhythm, data, and priorities

37、

不要把你的业务说成全新模式,而要用传统行业的例子描述。

Develop offline analogies to describe your startup

38、

开公司不仅仅是为了钱。

Companies aren’t just about profits

39、

即使小小的胜利,也值得庆祝。

Celebrate the small victories

40、

你要扬长避短。

Play to your strengths

41、

不要被用户的意见左右。

Be opinionated about your product when considering customer suggestions

42、

知道自己的特点何在,然后清晰地表达出来。

Know why you’re different and clearly articulate it

43、

不要闭门造车。

Don’t develop products in a vacuum

44、

与雇员、客户、投资者和社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Regularly communicate with employees, customers, investors, and the community

45、

所有对你至关重要的人,你都要保持良好关系。

Remove friction for all stakeholders

46、

找不到决策依据,人们会自行编造。

Absent information people make up reasons

47、

人的精力有限,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干三件事。

It is difficult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three things at any one time

48、

你雇到什么人,决定了一切。

Employe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keholder

49、

没有完美无缺的计划。

No plan is perfect

50、

是你“玩”创业,而不是创业“玩”你。

Consume the startup but don’t let it consume you

案例篇

Dan 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Dan 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作者:阮一峰

1、

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 Benjamin Bloom 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如何培养天才》(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他研究的是,如何在青少年中发现未来的天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暗示这个孩子将来会成才。智商IQ测试与将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相关性。

但是,有一个变量除外。它与个人成就的大小,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Benjamin Bloom 教授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他最后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2、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者跟进,从事后续研究。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能够训练出更多的爱因斯坦吗?

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 Anders Ericsson 教授,来到柏林音乐学院(Berlin Academy of Music),将那里的学生分成三组:普通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卓越的学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乐家有什么共同点?

结果,唯一发现的共同点,还是练习时间的长短。

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

他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做《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网上可以下载到。

3、

2008年,畅销书作家 Malcolm Gladwell 将这篇论文写进了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 hour 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

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

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

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4、

2009年,一位名叫 Dan McLaughlin 的人,读到了这本书。

他是一位商业摄影师,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他想要改变人生。这本书启发了他。

30岁生日的那一天,2009年6月27日,Dan 决定辞职,开始为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而努力。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甚至对这项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他的计划是,辞职以后,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

他把这称为“Dan计划”。

5、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了。Dan 的父亲和姐姐,都认为不可能成功。

但是,Dan 不理会。为了保证想法能付诸实施,他积攒了10万美元,并且把房子出租出去,以便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2010年4月15日,他开始日复一日地练习,每个小时都做好记录。

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放弃现在的人生,重新开始另一种人生?Dan 就在做这样一个试验,一个从未有人做过的试验。

在这样的年龄(30岁),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练习,坚持6年,一开始就做好详细的统计,并且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调整,最终成为一个职业选手。

他能成功吗?

6、

Dan 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说:

“99%的可能性,我不会成功。但是,这没关系。我的真正目的,是想看看如果不断投入时间,一个普通人可以走多远。”

“如果我能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多出许多选择。这个试验的结果,并不在于我个人的成败。而是让人们看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我真的在某项事业上投入10000个小时,我就已经成功了。”

“我在测试人类的潜力。”
他想证明“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后记:根据维基百科,由于背伤和难以取得突破,Dan 在2016年放弃了10000小时的计划,改为与朋友一起生产他们发明的一种饮料。不过,Dan 还没正式声明退出该计划,也许将来某一天,他会继续下去。目前他的训练时间,停留在5982个小时。)

乔布斯的告别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曾经说过:

“我深信,保持前进的唯一动力,就是我热爱自己所做的事。”(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了这句话。他生命的最后八年,是与癌症做斗争的八年,也是创造了惊人成果的八年。在这期间,他一手造就了创造历史的新产品—-Macbook、iPhone 和 iPad—-这使苹果公司从濒临破产,变成了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尤其在得了癌症的情况下。重新入主苹果之前,他已经功成名就了。为什么他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真的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

乔布斯的一生是一个奇迹。他是一个弃儿,养父母都是蓝领,大学只读了六个月,曾经靠捡饮料瓶谋生。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打造了全世界最辉煌的电脑公司,彻底改变了整个电子工业。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热爱你所做的事情,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只要有人记得,他就永不消逝。乔布斯并没有离开我们,未来的人们将永远记得他。因为乔布斯来过这个世界,我们所有人都有了更多希望。

附:乔布斯语录 #

乔布斯的很多话,特别打动我,尤其是下面几句。

我决定要退学,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不能否认,我当时确实非常的害怕。
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在后来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勇气、命运、生命、缘分,随便什么。这种相信从不会使我倒下,反而使我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
我很清楚,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爱我所做的。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
只有爱你所做的,你才能成就伟大的事情。如果你没找到自己所爱的,继续找,别停下来。就像所有与你内心有关的事情,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
每天早晨,我都会在镜子中间看自己,并且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当答案连续很多次是“NO”的时候,我知道我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就要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你自己的心。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过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其他人的观点的噪声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的指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其次的。
成为墓地里最有钱的人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夜半上床时,对自己说:你做了些了不起的事情。这对我很重要。

七个最重要的职业建议

Nicholas C. Zakas 是全世界最著名的 JavaScript 程序员之一。

两年前,他写了一篇长文,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到七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建议。我读完很受启发,决定做一点摘录。

  1. 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
  2. 推销自己
  3. 学会带领团队
  4.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5. 自己找到道路
  6. 把自己当成主人

侯捷的职业建议

侯捷对进入 IT 行业年轻人的建议,内容很好,对其他行业也适用。

  1. 以兴趣为要。
  2. 正确的认知。
    侯捷先生将认知的重要性归纳为“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3. EQ 比 IQ 更重要。
  4. 学技术要掌握本质。

我们在学习技术时应该注意掌握技术的本质性、不变性和可复用性。本质的东西不易变,不易变就可复用,这三者是一体的。

在接触先进的技术时,如果我们能将它的底层结构 、本质性的东西搞清楚,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帮助。本质性、结构性的东西属于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它对我们做项目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帮助,但在无形中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无形的通常是最宝贵的!世界上没有万变不变的手法,只有万变不变的宗旨。

  1. 刻苦修炼内功。

学武的人都必须从最基本的马步、吐纳等内功方面学起,招术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功方面的基础,招术也只能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不会到达很高的成就。

在技术追求方面也一样,我们有时候会太热心于学习业界的新技术,每一样都想沾一点。其实不必太急,基本功的东西更重要,研究得扎实一些,招术就比较容易创作了。

  1. 唯坚持得成功。
    坚持、毅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有一句话说:在大树底下站久了,树阴就是你的。

侯捷先生自认才能平庸,但很能坚持。他的这个个性在朋友之间是被称道的。虽然有时坚持并不代表一定成功,但只有坚持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年轻时尽量刻苦一些,使肉体承受最大的痛苦,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享受成果。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侯捷先生更希望大家“撑一下海阔天空”,一试再试做不成,再试一下。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技术时代”,特征就是技术无所不在,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不再具有使用门槛,一个人就可以运作一家企业或者一家媒体。以前创业是比技术、比功能,今后创业可能就是比特色、比个性。

当个性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就成了一种竞争力。以后,你需要两样东西,帮助你成功。一样是你的能力,还有一样是你的个性。它们互相配合,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产品,令其难以被其他产品或技术取代。考虑到人的能力很难大幅超出其他人,那么个性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个性是一种稀缺品。个性普通的人到处都是,个性独特的人非常少见。如果你非常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还能得到广泛欢迎,你本人就是一种稀缺品。

经济学告诉我们,物品的价格由其供给的稀缺决定。比如,水和钻石,前者是生命的必需,但到处都是,因此价格很低,5元一立方;后者只是一块漂亮的小矿石,可有可无,但因为供给少,价格就奇高。

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种商品,市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要是只有你一个人供给,那你就能要到高价。

除了功能,产品也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能够造就产品的独特性,在我们这个社会尤其如此。原因是中国社会强调集体和服从,不鼓励每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真正具有自己个性的人或产品,都不多。这种环境中,个性的超额回报就更高。这就好比,其他人都不会唱歌,只有你一个人会唱歌,即使歌声再差,听众也会趋之若鹜。

要聊天,先付费

人需要社交,我们需要有机会接触其他人。面对面地交谈是一种社交方式,互联网聊天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软件可以提供或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社交渠道,当然可以收费。真实世界中,高档会所的会员费高达十万甚至几十万,还不是照样有不少人加入,他们是为了享受会所的服务吗,恐怕更多的还是看中会所提供的社交圈。

“年轻的程序员刚从学校毕业,横跨整个国家,搬到一个没有熟人的新地方,基本上出于孤独,他们只好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所以毫不奇怪地,那么多的程序员都非常渴望多一点人际交往,他们涌向在线社区,比如聊天室、论坛、开源项目和网络游戏。”

我现在的认识是,社交需求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网络社交才刚刚起步,潜力无限,现有软件根本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收费的聊天群,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应用,各方面都还很简陋。将来付费的网络社交将是常态,那些高质量社交群的会员费,一定是很贵的。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以前,内容付费之所以没有成为主流,主要原因还是收费不方便。如果我想为自己的网站加上收费功能,读一篇文章收费一元钱,成本很高。这一类小额支付(或称微支付),收到的钱有时都不足以弥补手续费。而且,即使读者有意愿付费,流程也很麻烦,可能要在多个网页之间跳转,几分钟也不一定能搞定。此外、盗版问题、PC的阅读体验不好、缺乏互动手段都是原因。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一切。你可以随时随地浏览,音频和视频配合文字内容呈现,并且可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互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微支付使得付费轻而易举,只需点击一个按钮,或者扫一下二维码即可。正是由于支付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容付费成为可能,让生产者有办法为单个内容定价一元(或者其他很低廉的价格)进行销售。

微信据说也要推出付费阅读,如果消息属实,这个功能一旦对大众开放,付费阅读将成为常态,手机上将有铺天盖地的付费内容,任何人可以把任何文章放到这个平台上销售。无数内容创业公司将会由此诞生,一个人人卖文的时代即将来临。当然,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别的事情一样,成功的总是少数人,真正能从内容付费上赚到大钱的人并不会很多。这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前那种内容放上互联网只能免费、不能收费的时代将会结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会被改写。

我想,网上今后将免费内容和收费内容并存。那些热点的、受欢迎的内容,很可能都会收费,因为既然可以变现,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另一方面,免费内容仍然将是主流,传统的商业模式——免费内容换取流量,流量转化广告——依然有效,而且收费内容也会让用户更珍惜免费内容,促进对它的消费。

总之,内容生产者只能在互联网上当活雷锋,无偿提供内容的时代将会过去,“写文章养活自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了。这将会大大促进内容的生产,我们会看到互联网上出现更多的优质内容。那些最优秀的作者将是最大的赢家,互联网不但扩宽了他们的影响力,还将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下一个JK.罗琳应该会在互联网上诞生。

微媒体时代

美国有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讲的是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面,每天24小时的生活都被制作成肥皂剧,向全世界播出。上文的那位谭洁姑娘,已经把这段情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不同的是,楚门的背后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而谭洁只有一个人。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媒体,就像无数座移动的小电视台,每时每刻向外界发送着信号,那么媒体的生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媒体,就像无数座移动的小电视台,每时每刻向外界发送着信号,那么媒体的生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是大媒体时代,一个城市只有几家媒体,所有人从这些媒体获取消息。现在是微媒体时代,周围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媒体。你不仅消费别人提供的消息,自己也在源源不断地“播放”消息。用计算机术语来说,以前的媒体生态是“中央集中式”,现在是“网状分布式”,媒体分子化了。

这种媒体生态的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传统的大媒体公司将会遭遇生存危机。 遍地开花的微媒体,使得人们不再那么需要那些大媒体公司了。许多传统媒体会死去,那些最优秀的媒体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因为它们是公认的可靠消息来源。

微媒体会变得比大媒体更受欢迎,其中一些会走上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最终变成大型媒体公司。对于用户来说,收看大媒体的节目与收看微媒体的节目,并无差异,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媒体将被迫与微媒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对于微媒体是巨大的机会。不管你是谁,都有机会成名15分钟。那些大媒体的广告客户,完全可能变成你的广告客户。

其次,媒体的节目导向将发生变化。 总体上,大媒体的节目虽然制作更精良,但是成本较高(用户不得不看广告),有更多商业化的成分,它们的目标是生产出来的内容,给尽可能多的人看。

微媒体不一样,它根本不是商业驱动的,而是以兴趣和自我展示为主要诉求。你收看微媒体,其实就是在收看主播的个性和想法。所以,微媒体兴起后,媒体的视角将由宏观(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等)转向更微观、更自我。

再次,以后不会再有超大型的媒体公司,只会有超大型的媒体平台。 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趋势了:世界最大出租车公司 Uber 不拥有任何出租车,最大内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产任何内容,最大网商阿里巴巴不拥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馆 Airbnb 不拥有任何房间。同样的,未来最大的媒体将不生产任何内容,只提供内容的消费和交易的平台,现在的 Youtube 已经初具这样的雏形了。

最后,媒体会变得极度廉价化,以前是每个人都拥有个人主页(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个人主页平台),将来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媒体。微媒体为个人带来了极大机会,让你把自己传播出去。以前,人们盼着上电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将来你的个人媒体上,你永远都是主角。问题是如何吸引别人来看,媒体推广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微媒体的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传播出去。

未来的娱乐业

迪斯尼乐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营原则就是,“如果娱乐节目少一些被动性和纯观赏性,多一些亲身参与,游客就会停留地久一些。”

一句话,娱乐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进来。现在的电影模式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会被淘汰;VR 游戏允许消费者全身心参与,这才是未来的方向,VR 电影应该很快就会出现。

马云说,十年以后中国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健康产业(Health)和文娱产业(Happy),简称“双H产业”。前者让人民更健康,后者让人民更快乐。

目前,人民关注的重点,还是生存条件和经济收入,等到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就会改为关注生存质量。那时候,就会要求更高品质的娱乐活动。

未来的人们一定不会满足于,跑到电影院买票看电影,或者坐在电视机前,按着遥控器,一个个更换频道。他们要求“参与感”。现在的大城市里面,“密室逃脱”游戏广受欢迎,就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未来,你在网上订购了一段情节,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 VR 的,对你来说都一样,因为它们看上去几乎完全相同。你只知道,你在街头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游戏安排好的。

未来篇

高级人类的崛起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可以修剪 DNA、替换或修改基因,精确度极高,相比以前的方法,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则大幅降低。现在能做到,像编辑照片像素那样编辑基因。很多人认为,这是近十年来,生物学界最大的科研成果。

生物细胞里面都有染色体。一个染色体就是一个 DNA 分子,包含了遗传信息。你是老鼠还是人,完全由 DNA 决定。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把老鼠的 DNA 换成人的 DNA,老鼠就可以变成人了。幸好没有这种技术。

你可能会问,既然 DNA 决定了人和老鼠的差异,那么人与人的差异是什么决定的呢?

答案是基因。基因是 DNA 片断,决定了一个人的各种生理特征。你的身高、长相、血型、是不是色盲或左撇子,会不会早老性痴呆,都由基因决定。人的 DNA 大约包含5到10万个基因。

自己无法选择基因,那是先天决定的,大部分遗传自父母,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基因突变。基因并不总是好的,有些基因会导致先天性生理缺陷,或者遗传病。

请想象这样一样情况:上层社会的人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造自己的生理优势,删除生理劣势。从胚胎开始,他们就拥有更好的基因,智力更发达、容貌更俊美,体格更健康,再加上后天的悉心培养,良好的营养和教育投入,以及家族在事业上的帮助,很容易就能取得人生成功,控制社会资源,普通人将难以与他们竞争。

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和阶层。最终,社会分裂成两种人:一种是普通人(基因没有优化过),另一种是高级人类(基因经过优化)。前者智力平平,长相平庸,体格矮小,无论在形体还是能力上,都比后者逊色。

技术的边界

多少人能说清,手机通信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对着空气发送信号,就能被几千公里以外的另一个人实时收到,而不会发错对象?或者,为什么扫描枪扫一下手机二维码,你的资金就转到了商家的账上?

一个依赖技术的高科技、高度自动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社会。有人说,一旦出现危机(比如全球变暖或战争),人类就会减缓(甚至冻结)技术发展的速度。错!危机只会进一步加速技术发展,而不会减缓。技术的危机只能用更好的技术解决,否则人类社会就有立刻崩溃的危险。但是, 高速公路上不能刹车,意味着什么?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一句名言:“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自身的规模。” 我觉得,技术可能也是如此,高速发展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最终将把人类社会带到难以预测的脆弱状态。

熵:宇宙的终极规则


上图的单摆,在两侧的最高点,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中间的低点,动能最大,势能为零,能量始终守恒。

19世纪,物理学家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动力是能量,并且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但是,有一个现象让他们很困惑。


物理学家发现,能量无法百分百地转换。比如,蒸汽机使用的是热能,将其转换为推动机器的机械能。这个过程中,总是有一些热能损耗掉,无法完全转变为机械能。

一开始,物理学家以为是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的,但后来发现,技术再进步,也无法将能量损耗降到零。他们就将那些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浪费掉的、无法再利用的能量称为熵。

后来,这个概念被总结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换总是会产生熵,如果是封闭系统,所有能量最终都会变成熵。

物理学家有很多种解释,有一种我觉得最容易懂:能量转换的时候,大部分能量会转换成预先设定的状态,比如热能变成机械能、电能变成光能。但是,就像细胞突变那样,还有一部分能量会生成新的状态。这部分能量就是熵,由于状态不同,所以很难利用,除非外部注入新的能量,专门处理熵。


(上图,能量转换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新状态。)

总之,能量转换会创造出新的状态,熵就是进入这些状态的能量。

状态多,就是可能性多,表示比较混乱;状态少,就是可能性少,相对来说就比较有秩序。因此,上面结论的另一种表达是:能量转换会让系统的混乱度增加,熵就是系统的混乱度。


(上图中,熵低则混乱度低,熵高则混乱度高。)

转换的能量越大,创造出来的新状态就会越多,因此高能量系统不如低能量系统稳定,因为前者的熵较大。而且,凡是运动的系统都会有能量转换,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说,所有封闭系统最终都会趋向混乱度最大的状态,除非外部注入能量。


(上图中,冰块是分子的有序排列,吸收能量后,变成液体水,分子排列变得无序。)

熵让我理解了一件事,如果不施加外力影响,事物永远向着更混乱的状态发展。比如,房间如果没人打扫,只会越来越乱,不可能越来越干净。

为什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就是因为事物维持美好的状态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没有能量输入,美好的状态就会结束。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进步速度加快了,变得更加先进有序,消耗的能量也指数级地增长:水力不够了用煤炭,煤炭不够了用石油,石油不够了用核能。

能量消耗越大,就会产生越多的熵。因此,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有序和严密的同时,无序和混乱也在暗处不断滋长。


我们只是依靠更大的能量输入,在压制熵的累积。不断增加的熵,正在各种方面爆发出来:垃圾污染、地球变暖、土地沙化、PM2.5、物种灭绝……甚至心理疾病、孤独感和疏离感的暴增,我认为都是熵的增加对人类精神造成的结果。

我们需要能量,让世界变得有秩序,但这样是有代价的。物理学告诉我们,没有办法消除熵和混乱,我们只是让某些局部变得更有秩序,把混乱转移到另一些领域。

人类社会正在加速发展。表面上,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减熵过程,一切变得越来越有秩序,自动化带来了便捷。但是,能量消耗也在同步放大,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熵,我们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能量,这又导致熵的进一步增加,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迄今为止,人类一直能够找到足够的能量,解决熵带来的混乱。但是,这种解决方式正变得捉襟见肘。如果我们继续像现在这样加速发展,那么终有一天会出现能量缺口,地球上的能量不足以解决熵,那时一切就会发生逆转,仿佛细小的裂缝演变成巨大的雪崩,秩序开始崩塌,世界走向混乱。

技术决定历史

以前,我觉得政治最重要,决定了历史的变迁。学了《经济史》,我认识到,经济比政治更重要。政治人物只是舞台上的演员,剧情走向早由经济因素决定了。

熟悉科技史以后,我看待历史的观点,再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现在认为,主导历史的因素,短期(一年到几年)是政治,中期(几年到几十年)是经济,长期(几十年到几百年)则是技术。

长期来看,政治和经济都不太重要,影响不了趋势,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政治和经济只能改变资源的分配和价格,只有技术才能创造出新东西。政治和经济只能使人类在平面上移动,只有技术才能使得人类向上提升,进入下一个阶段。

(1)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加工石材,有了最基本的工具,可以定居生活了,进入了氏族社会。

(2)等到掌握了粮食生产技术,人类有了多余的粮食,氏族就分化出了阶层,产生了贵族和首领。

(3)铁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能生产更好的农具和武器,拥有铁器的氏族开始征服其他氏族,慢慢演变成封建王国。

(4)欧洲的封建时期有1000多年,中国有2000多年,为什么会延续这么长?就是因为这段时间,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5)等到欧洲人掌握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新思想第一次可以廉价地大规模传播(此前都是羊皮的手抄书,一般人看不到),黑暗的中世纪因此终结,文艺复兴开始,人类进入近代社会。

(6)火药的出现,使得骑兵和城堡变得毫无作用,一小股军队就会拥有巨大的杀伤力,诸侯林立的欧洲开始统一为一个个民族国家,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出现了。

(7)工业革命始于人类能够制造蒸汽机,生产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要求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由此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直到今天。

总之,重大的新技术一旦出现,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管主动或被动——最终都会为之重构,让这项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这就是为什么技术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

今天,我们正身处最新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技术进步的速度日新月异,而且还在加速,这就注定了目前的人类社会也会随之大变。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已经完全改变了。15年前,世界市值最大的前五大公司只有一家技术公司,今天已经全部是了。新技术创造了财富,财富也在流向技术。

中国也是如此,2017年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是香港上市的腾讯,第二名是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曾经的巨无霸——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都被挤到后面去了。


时代已经变了,新人和新公司每天都在崛起,旧的公司和制度每天都在没落。技术正在加速重塑人类社会。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